教案:教學文書教案:電力術語教案:明清來華傳教士和教會的案件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初中歷史教案(錦集4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初中歷史教案篇1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荷蘭殖民者侵占我國領土臺灣,沙俄入侵我國黑龍江流域的簡況。掌握鄭成功收復臺灣、清政府設置臺灣府,雅克薩之戰和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等史實。為學生進一步理解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奠定基礎。
通過引導學生對已學過的有關臺灣、黑龍江流域方面的知識進行回憶、梳理,培養學生縱向歸納、綜合歷史問題的能力。
通過學習本課中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政府抗擊沙俄侵略斗爭的內容,使學生認識到這些斗爭都是維護我國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的正義斗爭;中華民族各族人民有著堅決反抗外敵侵略的光榮傳統;鄭成功是我國歷的民族英雄。從而激發學生繼承民族英雄的愛國主義傳統,培養為捍衛國家領土主權和民族利益英勇斗爭的精神。
【教材分析】
鄭成功收復臺灣是本課的重點。
雅克薩之戰和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是本課的又一重點。雅克薩之戰是在沙俄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進行瘋狂的領土擴張的形勢下,中國軍民為維護領土主權而進行的一場正義的自衛戰爭。戰爭的勝利,粉碎了沙俄妄圖繼續鯨吞我國領土的陰謀,迫使其通過談判的方式,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同中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這個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
中俄《尼布楚條約》既是本課重點,又是本課的難點。第一,學生對中俄東段邊界的具體界線難于掌握。第二,對中國讓步(圖中所示讓出尼布楚)與平等協商的關系難于理解。
【教學過程】
導入:聯系學過的知識,想一想,為什么說“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早在三國時期,孫權就曾派將軍衛溫等率萬人多名官兵,乘船到達夷洲(今臺灣)。
元朝政府設立澎湖巡檢司,加強了對琉球(今臺灣)的管轄。
明末清初,鄭成功收復臺灣。
清朝設立臺灣府管理臺灣。
一、鄭成功收復臺灣
1、荷蘭殖民者侵占我國臺灣(1624年)
2、鄭成功收復臺灣(1662年)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入臺灣,后來逐漸占領了整個臺灣島。1661年,鄭成功率艦隊抵臺,在當地人民支持下,打敗了荷蘭殖民者。第二年初,荷蘭殖民者簽字投降,臺灣重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斗爭,在我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具有突出的地位。
3、清朝設置臺灣府(1684年)
二、雅克薩之戰
1、沙俄侵占雅克薩和尼布楚
2、雅克薩之戰
3、中俄《尼布楚條約》(1689年)
(1)《尼布楚條約》是中俄平等協商的基礎上簽訂的第一個邊界條約;
(2)意義: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葉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
1689年,中俄雙方代表在平等基礎上談判,劃定了中俄東段邊界。沙俄同意把侵入雅克薩的軍隊撤回本國,清朝同意把尼布楚一帶原屬中國的地方讓給俄國。在準備談判過程中,康熙帝曾指示中國的代表堅持收回包括尼布楚在內的被沙俄侵占的全部中國領土,說:“尼布潮(楚)、雅克薩、黑龍江上下及通此江之一河一溪,皆我所屬之地,不可少棄之于鄂羅斯?!?《清圣祖實錄》)由于當時出現了蒙古噶爾丹的嚴重威脅,康熙帝希望與沙俄迅速締結和約,又指示可以把尼布楚讓給俄國。清軍在雅克薩之戰中取得勝利,迫使沙俄政府同意通過談判解決兩國邊界問題。這并不等于說《尼布楚條約》是中國用武力強加給俄國的不平等條約。因為第一,它是雙方通過平等談判,中國作了讓步才簽訂的;第二,當時在沙俄占領的尼布楚城下談判,根本不存在中國武力的威脅;第三,條約的內容基本上反映了兩國政府的主張,并符合雙方的利益。
分析:雅克薩之戰是在沙俄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進行瘋狂的領土擴張的形勢下,中國軍民為維護領土主權而進行的一場正義的自衛戰爭。戰爭的勝利,粉碎了沙俄妄圖繼續鯨吞我國領土的陰謀,迫使其通過談判的方式,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同中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這個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
三、課堂小結(略)
四:作業:課后作業
初中歷史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武王伐紂的經過、性質;西周的分封制、等級制的內容及作用;西周的農業和手工業的狀況;國人暴 動,共和行政,西周的滅亡,東周的建立。
2、通過學習武王伐紂這一戰爭的原因和經過,讓學生分析這場戰爭的性質,從而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教師引導學生對武王伐紂原因、經過、性質的分析,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一理論。同時使學生了解歷史朝代的演變和更迭;通過對西周奴隸制經濟發展的學習,使學生真正認識到西周奴隸制經濟發展之所以迅速發展,是成千上萬的奴隸的辛勤勞動所換來的。從而樹立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主人這一正確的史觀。
教學重點:武王伐紂;西周的分封制和等級制
教學難點:分封制
教法設計:
因為本課相關資料較多,可讓學生事先預習,以學生討論分析為主,教師引導為輔。
課堂教學設計:
一、武王伐紂
1、紂王的暴 政
建議教師讓學生回憶夏桀的暴 政,使學生理解凡是違背歷史發展潮流、違背人民意志實施暴 政的統治者最終都會遭到人民的反對的。
2、周國的強盛
讓學生閱讀教材,分析周國強大的原因,從而使學生明白周的發展、強大是周人經過艱苦奮斗,和特別是重視人才的而得來的。
3、武王伐紂
教師讓學生閱讀有關武王伐紂的故事,同時引導學生捕捉故事中一些有效信息,讓學生根據以前學過的商湯滅夏桀的原因,用比較的方法,從主、客觀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周勝商敗的原因?然后教師組織學生討論:為什么武王伐紂是一次正義的戰爭?:(①商紂王的暴 政,使商朝統治已成為歷史發展的絆腳石,失去了民心,引起人民的不斷反抗和陣前倒戈。②周武王順應民心,聯合西方和南方部落,共同伐紂,解除了商紂對奴隸和平民的殘 暴統治,有利于歷史的進步。③是否順應民心,是否有利于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是衡量正義與非正義戰爭的重要標準。)
二、西周政治、經濟的發展
1、周的建立
時間、建立者(區分周文王、周武王)、都城。建議教師給學生講解西周的并不是當時的名稱,而是歷史學家為了研究加以說明,為以后如西漢、東漢等名詞的講解打下基礎。
2、分封制和等級制
讓學生帶著〔周朝為什么要實行分封制?分封了哪些人作諸侯?它們與周天子之間的關系如何?分封制的效果如何?〕等問題閱讀教材并加以討論:學生能夠回答出:分封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和鞏固奴隸主的政權。周朝對建國功臣、親屬和先世的后代等進行分封。諸侯與周天子的關系是:周天子是的統治者,諸侯是天子的臣屬,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見天子,并向天子納貢,帶兵隨天子作戰(即聽王令,納王貢,隨王征,見王面)。其效果是:西周加強了統治,成為一個疆域廣大的奴隸制國家。
3、奴隸制經濟的發展
⑴農業的進一步發展
⑵手工業的發展
結合夏商農業和手工業狀況,請同學比較并概述一下西周農業和手工業發展有什么特點。在學習奴隸制經濟的發展后,教師應結合教材指出西周奴隸制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廣大奴隸和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基礎之上;是建立在對奴隸的壓迫和剝削之上的。(介紹《詩經》中《碩鼠》、《伐檀》)
三、國人暴 動和西周滅亡
1、國人暴 動
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有關周厲王暴 政的并解釋"國人暴 動"、"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等名詞后,可讓學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角色表演。在介紹完"共和行政"后,師生一起討論"國人暴 動"對西周的影響。
2、西周滅亡
讓學生講述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
3、東周建立
時間、建立者、都城。建議教師結合西周、東周具體名稱和地理位置,再次向學生講解西周的并不是當時的名稱,而是歷史學家為了研究加以說明,為以后如西漢、東漢等名詞的講解打下基礎。
初中歷史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古希臘在神話、歷史、戲劇、建筑、雕塑等方面的成就,古羅馬在歷史、建筑、雕塑、語言等方面的成就。
2、通過對希臘、羅馬藝術的欣賞,擴大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對世界古典文化的鑒賞能力,并培養學生正確分析和判斷歷史現象的能力。認識到希臘文化是歐洲文化的搖籃,希臘羅馬文化是古典文化的高峰。而奴隸制經濟的繁榮,為希臘羅馬文化創造了物質條件。
3、通過對古希臘神話《荷馬史詩》戲劇和歷史著作等的學習,使學生明白它們不僅極具文學和史學價值,更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從而成為西方藝術創作的源泉。通過介紹古代雕刻和建筑,使學生知道古希臘的人體雕塑至今仍是人類形體美無可企及的標本;領略古羅____筑設計的巧妙和構造的宏偉。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荷馬史詩》,希臘劇作家,學者亞里士多德,羅馬史學,拉丁語。
2、難點:要分門別類條理清楚。
教法設計:啟發誘導法、導讀法、講授法
教學步驟:
導入新課
欣賞視頻資料古希臘、羅馬的建筑、雕塑等(激發學習興趣)
在借鑒古代東方文化的基礎上,古希臘人通過探索、思考和想象,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古羅馬人繼承發展了古希臘文化,并把它廣為傳播,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下面我們先來學習希臘神話和《荷馬史詩》:
一、希臘神話、《荷馬史詩》(板書)
1、古希臘神話由什么組成?
(課前可安排積極分子搜集一些資料,上課提問時由他們回答)展示圖片
識記荷馬(展示圖片)
2、歐洲最重要的長篇文學作品是什么?作者是誰?
(啟發)誰能講講你自己所知道的一些神話故事?
學生根據課外見聞積極發言(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擴大了視野)
3、古羅馬人在史詩方面有哪些成就呢?
展示維吉爾的有關資料
(過渡)古希臘人在戲劇方面有很突出的成就。
二、希臘戲劇(板書)
(質疑)古希臘兩位的戲劇家是誰,他們被尊稱為什么,代表作有哪些?
(質疑)希臘史學開西方史學之先河,那么古希臘有哪些歷史名著呢?
展示藝術家們的圖片
三、歷史名著(板書)
(質疑)古希臘、古羅馬有哪些歷史名著,作者是誰?
(引導)我們中國有哪些歷史名著呢?
(聯系中國史,對比記憶。)
(過渡)古希臘、古羅馬在許多科學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
四、的科學家(板書)
(質疑)古希臘、古羅馬出現了哪些科學家,他們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識記亞里士多德,一學生朗讀他的名言并分析。
(過渡)下面我們來欣賞古希臘、古羅馬建筑和雕塑藝術的成就。
五、(視頻資料)建筑和雕塑(板書)
看錄像欣賞,(提高對古典文化的鑒賞能力。)
(引導)古希臘、古羅馬建筑和雕塑的突出成就有哪些?就你的見聞,你還能舉出其
他例子嗎?
(啟發)這些成就是什么人辛勤勞動的成果?
(過渡)我們對拉丁字母并不陌生,比如漢語拼音使用的就是拉丁字母,下面就來了解一下拉丁語。
總結歸納并舉出其他例子。
思考回答。
(明白這是奴隸制經濟繁榮的體現)聯系以前所學知識,思考回答。
六、拉丁語(板書)
(回憶)拉丁字母是從什么字母逐漸演變的?它對世界有何影響?
(展示)使用拉丁字母的文字表。(讀表格列舉出幾種使用拉丁字母的文字。)
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古希臘和古羅馬的主要文化成就,下面我們一起來歸納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文化成就分別是什么。
初中歷史教案篇4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比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時期我國以青銅文明為代表的奴隸制經濟發展的基本史實。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夏、商、西周時期的奴隸制文明輝煌燦爛,源遠流長,一脈相承。
2、過程與方法:
(1)教師指導學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動手上網查資料,搜集史料,體會夏商周青銅文明的輝煌。
(2)通過合作討論,得出正確結論。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本課,學生了解我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樹立人民創造歷史的正確人生觀。
二、重點和難點:
青銅器的高超工藝是全課的重點子目。
正確地理解青銅文明這一概念是本課的難點問題。
三、教法和學法:
1、啟發式教學結合網絡教學
2、自學探究式學法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四、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出示一組三星堆文化圖片,進而引導學生初步了解商周時期青銅文明的基本概況。
2、打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的圖片供學生討論,了解夏商周青銅器的高超技藝,運用物理和化學知識分析青銅器的制作成分和制作工藝。并要求學生用橡皮泥或膠泥制作一種器皿,引出夏商周陶瓷,玉器制造業也很興盛,體會勞動人民創造歷史的艱辛,通過實踐提高感性認識。
3、以同學們日常生活中常吃什么?導出夏商周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情況,得出當時的農牧業已相當發達的結論,這個時代人們所創造的物質文化,便被稱作青銅文明。
4、設置二個動腦筋題:
(1)組織學生討論:談談你所認識的青銅文化,全面了解青銅文化,認識是農業,手工業,畜牧業和商業的繁榮,形成了夏商周燦爛的青銅文明。
(2)提出你認為誰是輝煌燦爛青銅文化的創造者?問題,供學生討論,明確青銅文明代表夏商西周高度奴隸制文明。
5、教學小結:要求學生自行設計本節課的知識結構,體現知識的整體性。
6、課堂驗收:摘星星專欄,以多種方式使學生掌握本課知識重點。為進一步發散學生的思維,提出問題你認為我國是世界文明故國嗎?學生大體了解什么是文明古國,并和其他世界文明古國橫相聯系,增強民族自豪感。
附:板書設計
青銅器的高超工藝
1、在原始社會末期,我國出現青銅器;
2、到商朝,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的有司母戊鼎————至今發現的青銅器和四羊方尊
3與商周同期,在我國西南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種青銅文化,即三星堆文化。
【初中歷史教案(錦集4篇)】相關文章:
九年級歷史教案范文(精選三篇)09-27
初中歷史教案范文(精選3篇)09-27
初中歷史教案錦集四篇09-25
七年級歷史教案匯編3篇09-25
初中歷史教案(錦集4篇)09-25
關于初中歷史教案模版【三篇】09-25
關于初中歷史教案【四篇】09-24
初中歷史教案范文匯總三篇09-24
初中歷史教案(合集3篇)09-24
初中歷史教案模版范文(通用3篇)09-24